当前位置: 首页  >  学术园地   >  诊疗与文献
来源:365医学网订阅号 发布日期:2017-05-18 浏览:2993
加入收藏

多年来,临床工作中虽然在静脉血栓栓塞(VTE)的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,但仍然存在许多困惑。例如:①急性深静脉血栓(deep vein thrombosis,DVT)形成后,患者通过正规的抗凝、溶栓治疗后,治疗效果存在差异;②急性DVT形成后,患者的活动强度或活动范围;③在出现同种类型的急性DVT 患者中,发生肺动脉栓塞(PE)的相关问题;④有些急性DVT形成患者在积极治疗效果良好,但急性期后复发的问题。此外,还有一些其他难以解释的问题等,值得深入探讨。

1.稳定VTE 与不稳定VTE

      德国著名病理学家Virchow很早就提出了关于DVT形成的3个基本因素:血液成分的改变(高凝状态)、血管壁的损伤(内皮细胞的破坏)以及血流的缓慢。首先,血栓形成可以被认为是人体面对各种原因造成损伤后的反应,这种反应对机体既有防御作用,又有修复作用,这是有利的一面;但血栓形成后发生的一系列血液动力学改变及炎性反应过程,对人体也可以产生负面反应,这种负面反应最初可以在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中自我调整,最终达到新的平衡。当新的血栓形成小于自身的抗凝与溶栓能力时,疾病趋于好转,甚至可以在无需就诊的情况下自愈,这种平衡被称为正面平衡。当新的血栓形成与自身的抗凝与溶栓能力相等时,这种平衡被称为稳定平衡,疾病处于稳定状态。而只有当新的血栓形成超过自身的抗凝与溶栓能力时,这种平衡被称为不稳定平衡或负平衡,此时疾病向不良方向发展。临床干预的目的,就是要使负平衡状态转向正平衡或稳定平衡状态。

  近日,国际上关于VTE的相关文献中,出现“稳定(stable)和不稳定(unstable)”的报道,对稳定VTE患者,在接受溶栓治疗的同时,滤器植入可以明显减少住院死亡率;而对于没有同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,滤器植入并没有明显减少住院死亡率。此在VTE治疗中,判断VTE的稳定与不稳定非常重要;但如何界定VTE的稳定与不稳定,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明确的规范。有一点可以明确,即发病时间的长短不是判断VTE稳定与不稳定的主要或唯一标准。综合患者各项检查结果指标,充分考虑患者自身情况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。

2.急性DVT 形成后,患者是卧床休息?还是离床活动? 如果离床活动,何时为好?

      过去的几十年中,临床医生遵循传统,一般要求患者严格卧床一段时间,但该要求相对缺少事实依据。虽然,适当的运动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好方法,但对于急性DVT形成后的患者,早期离床活动,是否会增加PE的发生,目前尚无定论。

  关于DVT的延伸,卧床会引起静脉血流瘀滞,其本身就是DVT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,特别是老年患者。DVT患者早期卧床是否会增加血栓延伸的可能,是临床医生一直担心的问题。

  为进一步探索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,在血栓机化的不同时期,制动或早期活动对肺栓塞的影响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,率先开展相关动物实验研究。虽然无论是国际文献报道,上午提到的动物实验,都有一些良性结果提示,急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后,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是安全和有益的。但目前在临床实践上,还未能贸然鼓励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患者早期离床活动。




3.急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后,哪些患者可能发生PE?

      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后,给人体带来的危害除血栓本身外,主要是PE和血栓术后综合征。然而在相同的疾患群中,为什么有人发生PE,有人不发生?对这一类情况目前尚存在一些疑问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,针对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患者,很少有人进行PE常规筛查。只有当一些患者出现症状性PE后,才会引起重视,被动采取相关治疗、预防措施及手段,目前较为明确的是:在血栓出现在右侧肢体的患者中,更容易发生PE。左下肢静脉回流较右下肢缓慢,易发生血栓,但形成静脉血栓后却不易脱落,故不易发生肺动脉栓塞;相反,一旦形成血栓,其发生肺动脉栓塞的机会却要多于左下肢。

4.为何有些急性VTE 形成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后,获得良好临床效果,但渡过急性期后,短期内又复发?

VTE疾病是一个血栓繁殖与溶解相互转变的动态过程。在不同时期,血栓的繁殖与溶解平衡会发生变化,由此导引疾病趋向于好转或恶化。而在没有进行有效治疗和良好控制的VTE患者中,至少会有1/3的患者病情发生恶化,积极治疗的意义正在于此。尽管对于急性VTE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进行了正规的抗凝治疗,但仍然有一些患者复发。,需要因人而异进行个体化治疗。同时,更要重视对造成VTE发生的原因进行有效干预、控制。